作者|魏革军「中国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行长」
文章|《中国金融》2023年第16期
预期很重要,关乎信心和选择。所谓预期,简单地说是基于不确定性而对未来的一种判断、愿景和目标。在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特别是经历过去几年疫情冲击后,各种不确性因素增多,“预期”这个词一下子成了高频词并被广泛使用。
一个明显体现是,不同经济指标的预期目标频繁出现在今年各级政府的报告中,备受瞩目。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,增长具有确定性、可预测性,当时速度不是发展的主要矛盾,人们似乎很少关注预期目标。现在不同了,环境在变,增长的约束多了、难度大了,各地自然看重增长。因此,从年初开始各地结合自身区域情况和潜力,精打细算、反复解构,测算不同部门的增加值;同时,卯足干劲,抓高质量项目和营商环境建设。各地争取增长主动权,追赶超越,破题突围,成为中华大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。
对比分析上半年数据,有超出预期的也有低于预期的。总体看,我国上半年经济表现良好、没有偏离预期,主要基于以下四点:一是年初确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%左右,实际增长高于这一目标;二是这一速度基本契合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;三是从全球比较看,我国GDP增速仍比较高,作为大型经济体实现这样的增长殊为不易;四是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结构性变化,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劲头十足。
预期目标能否实现受制于多种因素,有客观因素,也有主观因素和心理因素。一些因素随时都在调整且带有不可控性,这些都为准确预测和实际工作带来难度,因而不可避免会存在偏离目标的情况。但无论对于整体还是区域,都不必太过纠结于速度和目标,应实事求是、保持定力、量力而行、尽力而为,心无旁骛地推动本地区的高质量发展。务必认识到,好的预期和信心更多是基于质量,是来自社会不同主体的现实体验和获得感、幸福感。速度高一点或低一点本身并不是目的,关键是能够带来社会福祉的综合提升。只要可以带来现在或将来企业、家庭资产负债表的改善,带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效益的提升,带来城乡居民收入的有效增长,即便速度放慢一些,增长也是有质量的增长。
站在不同角度,对未来发展存在不同展望和认知实属正常,即所谓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。关键是能够见微知著、博采众长、从善如流,不断固本培元,厚植经济增长的动能。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特别是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后,我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约束增多:以往每年投资保持两位数甚至更高速度不算难事,而且投资、消费、进出口驱动增长的效率比较高,现在这些条件和全要素生产率已发生变化;以往全球化促进了国际分工和资源配置效率,现在逆全球化导致产业链供应链断裂,使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受阻;以往社会资本投资比较活跃,现在平均和边际投资倾向下降;同时,宏观政策兼顾国内国际均衡压力加大,政策目标平衡面临较大难度。这些变化是客观情况,应正视这些结构性、周期性矛盾和问题,不应回避和退让,应保持信心和定力,进而坚定推进各项改革和开放。
稳预期要调动好各类增长的力量,投资、消费、进出口仍是目前驱动增长的可靠抓手,一个都不能少。这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。这几年,各地方政府为稳增长增加了专项债发行,应发挥好其引导作用和乘数效应,特别是加强财政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协调,带动更多社会资本,防止产生“挤出”效应。消费是发挥市场空间和韧性以及稳增长的关键,应在改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上持续发力。稳预期根本在于落实新发展理念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,培育高质量发展基础。令人欣喜的是,今年我国一些结构性经济指标表现突出,一批“专精特新”企业崭露头角,新产业、新能源增长强劲,体现了结构性改革方面的突破和进步,体现了发展动能的不断蓄积,这是信心的源泉。
当前各方面政策正在加力,正在持续边际优化。有效的政策可以对冲不确定性,进一步改善预期,并为可持续增长创造更好条件。最近,政策组合拳一个接着一个,有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、有促进消费的、有促进科创企业融资的、也有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,这些好政策落实落细落地必将激发出新的活力,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持续改善,优化各类主体的资产负债结构。这些都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。■
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:中国金融杂志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和讯网立场。投资者据此操作股票配资炒,风险请自担。